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0232

京投轨道运营公司持续深化AI技术与轨道运维管理场景融合

北京首个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应用上线

夏晖

本文字数:1033

  本报讯(记者 夏晖)日前,京投轨道运营公司基于北京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平台检测分析管理中心,成功研发并上线了北京市首个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应用。该应用基于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依托京投公司AI中台提供的即开即用模型推理服务,赋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土建线路运维业务。

  该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应用具备自主理解与执行能力,全面整合轨道、桥梁、隧道等专业数据,突破专业壁垒,实现联动分析,具备五大核心功能,为轨道设施的高质量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通过数据叠加算法,实现同一位置多时段检测数据的精准比对。以大兴机场线为例,可直观呈现轨道TQI指数(轨道质量指数)在不同年份、季节及结构区段的变化趋势,可直观呈现轨道健康状况的历史演变,助力运维人员动态优化养护周期。基于“阈值设定+AI”判别,系统自动筛选超限数据,精准统计轨道几何参数异常情况,并关联里程信息,生成区段健康画像。大规模数据统计分析使关键问题区域得以提前预警,有效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运营中断。

  该系统通过分析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多期数据,可检测轨道病害发展趋势。例如,在大兴机场线K5+100区段,其通过比对历史数据,提前识别出不平顺变化趋势,指导制定针对性的维护计划,有效减少紧急抢修带来的运营干扰问题。

  记者了解到,该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的应用打破专业壁垒,融合轨道、隧道、桥梁等数据,建立联动分析模型,精准识别轨道状态不良的深层原因。例如,通过轨道几何状态、结构特性和线型等因素的关联分析,其能够为轨道设施的精准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维修,并提高工作效率。

  该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的应用集成了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等专业知识,搭建了北京轨道交通检查探伤专业知识库。一线人员可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快速检索规范流程及故障解决方案,目前累计完成问答400余次,平均响应时间低于10秒,大幅提升现场处置效率。

  同时,该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应用突破传统数据分析局限,不仅支持跨平台交互,还兼容文字、语音、图表等多种操作方式,显著降低一线业务人员使用门槛,极大提升了运维工作的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

  未来,京投轨道运营公司将持续深化AI技术与轨道运维管理场景融合,拓展智能巡检、设备寿命预测等新功能,助力北京轨道交通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化运营管理。

+1

版权声明

首都建设网所刊载《首都建设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等任何信息)仅供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首都建设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首都建设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首都建设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请使用 CTRL + D 添加到收藏夹.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都建设报头版 01北京首个轨道检测分析智能体应用上线 夏晖2025-04-10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