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雨)日前,“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展厅开幕。该展览以苏轼及其诗词为核心,通过“文化+科技”“艺术+技术”“传统+现代”的融合创新体验形式,带领游客感受苏轼的精神力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智慧和当代价值。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演绎,研发和培育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品牌“如见”。
据悉,品牌于2023年推出“如见丨天生我材·李白——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赢得广泛赞誉。2024年,品牌继续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划理念,初步梳理中国传统文学、传统美学、传统音乐三条脉络,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原创IP品牌。此次全新推出“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
金牌团队再度集结
策展团队延续“天生我材·李白”金牌组合,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李丹阳担任总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颖担任总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担任撰稿团队,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和北京鱼果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
“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空间设计以宋代美学为核心,围绕“天人合一,以繁驱简”的哲思展开构想;以“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的窗框美学概念,将绘画、诗词、园林、自然作为构成宋式美学的空间基础,通过新媒体艺术手段和装置的融合,将宋代的清逸文雅与苏轼的怡然豁达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构建出诗意与现实交融,新式多维融合的美学体验空间。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与层次分明的光影变幻,引领观众感受天、地、人之间的深邃共鸣。
展览内容共分为“序:明月”“家风”“人生”“诗词”“美食”“夜游”“谁怕”“互动&文创”八大部分。“序:明月”部分以中国古代图书装帧“龙鳞装”为灵感,通过艺术装置展现苏轼诗词和画作;“家风”部分复刻了苏轼小时候学习的书房“南轩”,结合墙面呈现的多媒体动态演绎,展现格局远大的父亲苏洵、秉性坚毅的母亲程氏和患难与共的弟弟苏辙对苏轼成长的深远影响;“人生”部分通过360度全沉浸式多媒体影像空间,重现苏轼年少时青春逐梦、壮年时报国为民的人生经历;“诗词”部分精选苏轼20余首经典诗词作品,展现苏轼在诗、文、赋、词方面的成就。观众可在宋式园林空间中移步异景,感受宋风雅韵。
在“美食”部分,食客在吧台可自选东坡肉、东坡鱼等菜品。将餐牌摆放在指定桌位,就能享受数字化佳肴。“美食”部分还原了宋代热闹的酒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将苏轼发明、记载的一道道美食通过光影呈现在餐盘之中,让观众感受千年前的宋代烟火气,体会苏轼诗歌中蕴含的饮食之趣与人生哲学。
在“夜游”部分,观众可乘上一叶轻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之美;“谁怕”部分,以形、声、闻、触为出发点,通过多媒体艺术手段营造一片竹林和巨型蓑衣的视觉奇观。观众犹如穿行雨林之中,倾听穿林打叶的雨声,疗愈心灵,体会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数字艺术体验升级
“如见丨一蓑烟雨·苏轼——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展”突破传统展览体验方式,将观展体验与情绪营销相结合,研发生产了诸如“富得流油”东坡肉、“一本万利”荔枝、“蚝气冲天”生蚝、“金榜题名”东坡肘子等人格化毛绒文创产品,并在展览中以表演的方式进行销售,使观众在感受苏轼人生哲理的同时,增进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感。
“展览以体验、交互和创意为出发点,以技术融合和文化创意为支撑,通过丰富的科技手段外化人文价值,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并结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热点,联合百度百科,让‘苏轼’亲临展览现场,让观众与‘苏轼’在现场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继续深耕,以文化发展为脉络,以科技视效为手段,以创意艺术为场景,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通过文化科技融合的场景化浸入方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艺术体验空间。”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品牌将固化“北京首展+全国巡展”方式,持续市场化输出,逐步打造中国一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数字艺术IP,提升“北京品牌”形象,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