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偶)近日,北京首例工字型堤防结构在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二标段亮相。作为按照“万年一遇洪水”标准兴建的水利工程,施工方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项目经理李娜介绍,目前,该工程已完成约70%,预计12月10日完成标段内全部防冲挡墙施工,明年6月1日实现永定河卢三段整体竣工。
永定河卢三段二标段从卢沟和桥河道至燕山水泥厂段终点河道,涉及石景山和丰台两区,施工内容包括左堤堤防加高加固约4.7千米、堤内柔性防护约5.92千米、岸坡绿化防护约9.3公顷、堤顶道路修复约0.8千米、防汛堵口改造2处、堤防安全监测以及管线保护改移工程。据了解,本次工程立足北京市“23.7”特大洪水后“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加强堤防护砌结构等措施,着重解决堤防抗冲、防渗、超高不足等问题,从而显著提升永定河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安全的河”。项目人员介绍,二标段由于位置特殊,虽然辖区左堤防冲墙整体不足5千米,但其肩负着北京内城防汛的重要任务。
在永定河卢三段二标施工现场,600余名施工人员和6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被分成50组同时施工。记者从施工现场了解到,与水利常规一字型防冲挡墙不同,本次使用的工字型防冲墙是首次在北京河道中应用。
李娜介绍,作为以“万年一遇洪水”标准建造的防冲墙,本次施工难度特别大,从方案起草设计到最终成型,历时4个月,中途仅现场专家会就召开了十余次,方案先后优化了5版,直到开工后1个月,结合实际情况,又对方案进行了3次技术优化。
工字型防冲墙由两片T型钢筋混凝土梁组成,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先在地面开单侧T型槽,待槽成型后,插入钢筋笼,随后在对侧进行相同工序。一切就绪后,施工人员进行2个T型钢筋笼对接,最终浇筑C35混凝土成型。通常情况下,一组工字形防冲墙从开槽到完工需要约100小时。
“成槽是本次施工最大难点,为此,我们专门组建了10人的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李娜告诉记者,施工区涉及砂石地层、卵石地层等多种地质结构,项目部针对每一块区域制定相应施工举措。“在透水性强的砂石区,由于极易塌孔,我们对成槽区进行了24万立方米的良土换填;在卵石地层区,由于该地层‘工’字型防冲墙成槽难度大、钢筋笼吊装难度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为此,我们积极与专家、设计及专业队伍进行沟通调整施工工艺,将钢筋笼改成两个‘T’型。”
项目总工贾君介绍,技术攻关过程中,耗时最长、试验次数最多且最关键的环节乃是泥浆配比实验。据介绍,在旋挖机挖槽时,钻头边挖边向孔槽四周喷射泥浆,让槽壁迅速固化成型。但泥浆与地质大多是钥匙和锁的关系,没有通用产品,尤其还是在卵石地层,面对不同粒径的卵石,更加需要针对性的泥浆配比。“为此,我们首先增加了泥浆的稠度,专门配置了北京极少使用的粘土泥浆,大幅减少了泥浆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有效填充卵石间缝隙。在膨润土配比方面,也从之前土水比12.125:1调整为10:1。”据了解,仅实验泥浆,项目部先后开展了6次试验,还申报了《降低Q3卵石地层防冲墙混凝土超浇率》专项QC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