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围绕优化审批服务、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创新监管执法机制、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支持经营主体发展、深化京津冀营商环境协作等方面提出28项工作举措,提振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推进商事登记领域制度创新,制定发布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登记注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提升登记注册规范化水平。研究出台北京市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规定,针对博物馆、公园、轨道交通等场景的住所需求,释放更多场所资源。
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对企服务事项清单》,集成市场监管部门涉企服务事项,提供事项办理内容、办理方式等信息,汇聚惠企服务资源,助力企业精准匹配所需服务。
简化食品经营审批流程,修订出台《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调整食品经营者细分类别、优化散装食品审查要求、取消销售散装熟食需要设立专用操作间等审查要求,依法拓展免于现场核查的经营项目范围,进一步减轻食品经营主体负担,助力经营主体灵活高效运营。
落实强制注销公司登记相关规定,并在部分区开展强制注销先行先试。对于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满三年未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的,完善强制注销公司登记操作流程及实施路径。
在守护公平竞争方面,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加大对重点领域、特定行业政策措施的抽查力度,针对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政策措施,及时督促起草单位进行修订或废止。
在创新监管机制方面,推进智慧监管、信息共享、书面核查等方式在监管业务中的应用,拓展实施范围,推动各区各部门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到50%以上,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
完善信用修复制度,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提示函“两书同达”,完善“两书同达”机制,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实现信用修复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对于已完成年报补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无需自主申请信用修复,由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方式,将其移出异常名录,实现信用修复“免申即享”。
在强化质量支撑方面,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工作,聚焦半导体装备制造、协作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共性技术攻关,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质量基础设施资源,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深化计量技术支撑服务,围绕机器人、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计量需求,制定计量技术规范,推动先进测量技术发展。聚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短板、瓶颈,了解企业在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专用测试设备研发等方面的计量共性需求,组织计量资源和力量,开展计量测试分析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聚焦提质升级,高质量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建设。加强并指导全市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提升本市个体工商户整体发展质量。
在深化区域协作方面,支持更多试点区域开展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探索更多跨域协同登记新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信用监管协同,开展京津冀地区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完善京津冀信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拓展信用数据应用场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推动京津冀计量技术规范共建共享,发布五项以上共建计量技术规范。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免办监管结果互认,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