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建工集团的同仁物业“辅医”正在工作 ■企业/供图
本报讯(记者 谢峰)看着全国唯一一块“辅医”商标注册证静静地挂在北京同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物业”)会议室的墙上,同仁物业经理吕兵和团队底气十足。这家去年底正式加入北京建工集团的物业企业有着全国首创的“辅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常规物业管理机电设备和环境卫生,而是深度涉足医护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吕兵是这支队伍的第三任经理,也是从2004年开始见证国内“辅医”行业从无到有,再到如今专业化发展的亲历者。
本世纪初,时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的韩德民在国外考察研讨时敏锐地发现了一些发达国家在“辅医”领域的成功经验。吕兵说:“韩院长当时推广‘辅医’的核心,便是将医护人员从琐碎的非专业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于本领域的诊疗和科研工作,‘辅医’行业也因此应运而生。”
2004年,同仁物业辅医服务部正式成立,从最初的十几人起步,到如今235人的团队,团队的扩大印证了“辅医”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成员中,女性员工占比高达90%。
李颖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护士出身的她2007年来到同仁医院从事“辅医”工作至今。她说:“真正意义上的‘辅医’并不应该是简单的陪诊、运送等基础性工作,‘辅医’要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和实操技能,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具备医疗属性的专业服务。”
来到同仁医院门诊大厅,身着粉红色医疗服的人员便是“辅医”。在科室外,他们会协助医护人员对需要问诊的患者进行信息录入、答疑解惑,并协助医护维护好现场秩序;在诊疗科室内,“辅医”会配合医生准确录入诊断数据和信息,便于医生聚焦病患病情的检查与分析;在检测科室,“辅医”会将送来的样本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操作仪器设备,便于医生或技师进行病理切片等相关专业操作;在住院区域,“辅医”不仅负责向病人说明入院须知,还会为诊疗和手术建立起标准化接送流程,确保术前精准对接、术中平稳转运、术后安全交接,与医护团队形成无缝衔接;在样本输送环节,“辅医”团队建立了“战略物资”级运送体系,打造零误差医疗物资通道。
在李颖看来,一名合格的“辅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团队中个别常年在某一科室从事“辅医”工作的员工,对该领域的理解也极为深刻,可以与医生成为诊疗环节的最佳拍档。
“让医护专心于本职工作”是“辅医”行业的初心与使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同仁物业辅医部已经成为同仁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行业中大多聚焦于“中央运送”的物理层面服务不同,同仁物业辅医服务部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系统管理及服务流程。
打开《辅医服务部质量管理作业指导书》,从整体管理制度和标准,到专业服务诊疗工作的内容一应俱全。例如:针对近视、弱视、白内障,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标准;又如,对于器械管理在术前、术后的服务标准和要求,甚至细化到为器械的消毒的顺序及手术医师的手部消毒的盐水浓度。
“我们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能够深入操作一线,真正具备辅助医护工作的专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做陪护患者、运送物资等基础性工作。”李颖说。
对吕兵而言,随着同仁物业去年完成改革划转工作,团队正式加入首都国资系统大家庭,企业正在积极努力对标国有企业的工作要求。吕兵认为,从医疗行业进入国资领域,对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国资系统内部行业多元、企业众多,其中将有许多可以与我们‘辅医’行业高度契合的领域,这也是团队加入建工集团的价值所在。我们将尽快适应新身份,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身份优势,依托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吕兵说。